背景
1997 年之前的几年中,巴西实施了旨在开放市场和吸引外国投资的经济改革。巴西股票市场,即 Bovespa(现为 B3),经历了显着增长,并被视为对国际投资者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初步影响
1997年7月,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引发亚洲金融危机,最初对巴西的影响有限。然而,随着危机蔓延到其他新兴市场,投资者越来越担心潜在的传染效应。
货币贬值
1999 年 1 月,由于巴西货币雷亚尔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政策。雷亚尔被允许自由浮动,导致雷亚尔兑美元等主要货币大幅贬值。
股市暴跌
危机造成的雷亚尔贬值和更广泛的经济不确定性导致巴西股市大幅抛售。 1997 年 7 月至 1999 年 1 月期间,Bovespa 指数暴跌,损失了近 40%。
外国投资外流
这场危机引发了外国资本逃离包括巴西在内的新兴市场。外国投资者担心该国的经济稳定和货币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开始从巴西股市撤资。
经济放缓
这场危机和随后的雷亚尔贬值对巴西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内需和消费下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
政策应对
巴西总统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领导的巴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措施和经济改革来应对危机。其中包括财政紧缩、加息以及旨在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吸引外国投资的结构改革。
恢复和弹性
尽管最初出现动荡,但巴西股市和经济最终复苏。良好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加上全球市场的反弹,帮助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到 2000 年初,Bovespa 指数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得到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凸显了巴西等新兴市场面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以及维持稳健宏观经济政策和灵活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它还强调了投资组合多元化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亚洲金融危机对巴西股市影响较大,引发股价大幅下跌、货币贬值、外资外流。然而,巴西政府的政策应对和全球市场的最终复苏帮助该国渡过了难关,为长期经济增长和稳定铺平了道路。
这一时期的股市是这样的:

有迹象表明亚洲危机将影响巴西市场
虽然亚洲金融危机起源于 1997 年 7 月泰铢贬值,但有早期预警迹象表明危机可能蔓延到巴西等其他新兴市场:
- 泰铢贬值后,一旦资本流入枯竭,几个亚洲经济体的经常账户赤字就暴露出不可持续的财政状况。
- 随着亚洲货币贬值,巴西雷亚尔被高估,损害了出口竞争力。
- 由于避险情绪加剧,全球投资者普遍撤离新兴市场。
- 由于亚洲需求萎缩,巴西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从 1997 年底开始下跌。
这些因素预示着巴西股市无法保持绝缘状态。随着资本外流加速,Ibovespa 指数在 1997 年 10 月左右达到顶峰。
出售巴西股票的好时机
有迹象表明亚洲危机正在向巴西蔓延,开始减持 Ibovespa 和巴西股票 ETF 的谨慎时机应该是在该指数于 1997 年 10 月达到顶峰之后。
理由:在经济可能放缓和新兴市场资本外逃之前,逢低抛售并减少风险敞口。 Ibovespa 避免了 1999 年初从高点跌至低谷的 38% 的大部分下跌。
开始回购的好时机
随着 1998 年末危机稳定下来并且信贷市场解冻,从预期回报与风险的角度来看,巴西股票再次变得有吸引力。
再次开始积累 Ibovespa 风险的理想窗口可能是 1998 年 9 月到 1999 年初,当时该指数交易于 6,000-8,000 点左右。
理由:市场已经消化了严重衰退、货币贬值和更高的风险溢价。但相对于巴西的经济基本面而言,抛售的规模似乎有些过度。此外,估值在此期间达到多年低点。
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善以及人们对巴西的看法变得更加积极,到 2000 年初,Ibovespa 指数从低点继续上涨 100% 以上。
总之,在巴西围绕亚洲危机的周期中,关注警告信号、在崩盘前逢高抛售、利用由此产生的估值低估和有吸引力的风险/回报对于保存资本和盈利至关重要。遵守严格的买卖规则可以帮助投资者应对波动。